当前位置:首页 / 孕产妇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临床效果分析
经验交流 | 更新时间:2020-11-10
|
孕产妇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临床效果分析

内科 202015卷05期 页码:605-607

作者机构: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省惠东市惠东县516300

基金信息:

DOI:DOI:10.16121/j.cnki.cn45-1347/r.2020.05.30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探讨对孕产妇进行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孕产妇入院至产后3个月进行常规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孕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及提肛肌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孕妇盆底肌肉最大肌电压、盆底肌持续收缩60 s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肉最大肌电压、盆底肌持续收缩60 s肌电压均明显升高,观察组产妇的电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孕妇的静息状态左侧肛提肌厚度、屏气时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右侧肛提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的屏气时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显著缩小,静息状态左、右侧肛提肌厚度均明显增大;观察组产妇的屏气时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对照组,静息状态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可明显改善孕产妇的盆底肌力及肛提肌形态结构,值得推广应用。

2477

浏览量

925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