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于“互联网+”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心房颤动患者研究▲
经验交流 | 更新时间:2018-07-05
|
基于“互联网+”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心房颤动患者研究▲

内科 201813卷03期 页码:389-390

作者机构: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528500

基金信息:▲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和计生局医学科研课题(20170399)

DOI:DOI:10.16121/j.cnki.cn45-1347/r.2018.03.35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探究基于“互联网+”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分析其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9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选择的随访方式分为互联网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互联网管理组患者中建立华法林抗凝微信群及QQ群,定期发布房颤教育知识、服用华法林注意事项等,定期举办线上抗凝知识讲座,接受患者咨询,并提醒患者准时返院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最新的INR检查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对照组患者在医院普通心内科门诊就诊,根据INR复查结果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每次复诊检测两组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INR。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INR达标情况及出血、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互联网管理组患者随访率为100.0%,对照组失访4例。随访9个月,互联网管理组患者INR达标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互联网管理组患者发生出血1例、脑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出血4例、脑卒中4例,互联网管理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管理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的INR达标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3167

浏览量

1069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